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和适配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和适配度,着力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
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越来越突出、实践要求越来越明确、规律认识越来越深入。一是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二是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产实际不断互动、深度融合,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支撑新发展格局,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努力建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四是更加注重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二者不是平行更不是对立的。应服从、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共同目标,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发展。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以“一体两翼”(“一体”即市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加快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着力提高“政、行、企、校”多元主体积极性,以多元办学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推动职业教育扎根区域、融入产业。通过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紧密贴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产业发展也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一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方主导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制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和清单,不断增强服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搭建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围绕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设立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重要产品研发,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三是紧盯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将各专业的产业匹配度、就业竞争力、相关者满意度等要素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动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开展专业预警提示,对预警专业分别采取停止招生、控制招生规模等措施。支持职业院校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民生领域急需的紧缺专业。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资源支撑的重要举措。要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人才链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一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目标与组织适配度。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适配。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产业规划范畴,通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加强与产业行业的对接,促进供需紧密衔接。积极对接我市打造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调整优化专业,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打造我市职业教育“金名片”。二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规模与结构适配度。在办学层次结构上,要积极整合资源,推动设置职业本科院校。实施“双高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实施“双优计划”,建设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优质中职学校。在专业结构上,应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增加一批急需专业,淘汰、提升一批传统专业。三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与能力适配度。持续加大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积极推动企业、产业园区以及职业院校,开展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为全面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平台支撑。建立职业院校与大型企业的常态化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校企之间通过“学徒制”“工匠班”等形式开展联合培养,稳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在大型企业就业的比例。组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指导和推动职业院校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将技术服务情况作为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参考标准。分层分类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共享”赋发展之能。
(作者分别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市教委职成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