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全面实施STEM教育的“重庆经验”
编者按:《人民教育》2025年第11期刊发以我院署名文章《市域全面实施STEM教育的“重庆经验”》。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近年来,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市域全面实施STEM教育为突破口,系统推动中小学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培养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一、基础教育阶段全域实施STEM教育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阶段全域实施STEM教育契合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和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些战略都指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STEM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础教育阶段开展STEM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有益尝试,契合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
基础教育阶段全域实施STEM教育顺应了国际STEM教育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弥补科工人才的不足,提升全球竞争力,美国率先提出STEM教育,并在大中小学贯通开展。这一做法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各国将其视为应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人才竞争的关键抓手。一些国家和地区均把STEM教育视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塑造工程。2023年,中国通过上海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UNESCO IISTEM)的设立,成为全球STEM教育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基础教育阶段全域实施STEM教育回应了育人方式变革的需要。基础教育阶段全域实施STEM教育,通过“做中学、创中学、用中学”的育人方式变革,突破了学科壁垒,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工程设计与数字化协作等核心素养,尝试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二、构建上下联动机制推动STEM教育市域全面开展
重庆市委、市政府在《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发挥STEM教学实践平台等项目驱动作用,提升课程育人水平。市教委出台《关于实施基础教育阶段STEM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课时结构和课时要求,建立“课程跨界融合、师资跨类建设、教研跨层联动、质量跨维评价、资源跨行协同”的一体化推进机制。先后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和学生科学教育发展中心“一院两中心”,形成教研、科研和学生活动管理良性互动、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围绕国家战略,基于区域发展实际需求,重庆通过平移、购买、开发等方式,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塔基通识课、个性特长学生的塔身专业课、拔尖学生的塔尖创新课”金字塔型课程体系,研发了《水科技与健康》等特色课程585门,向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免费开放。建立“小学微课题研究、初中小课题研究、高中专项课题研究”三层进阶学习机制,利用“课堂、课后、周末、假期”四类学习时间开展项目化研究。
STEM教育的主要瓶颈是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市教委完善了“三个一批”队伍建设机制:遴选一批高校专家、教研员组成STEM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养一批市级骨干教师;引进一批“国优计划”高水平STEM教师。在教师培训中单独设置“数字赋能教师发展专题”类别,每年培训专任教师1000人。将“普通高中工程教育教师”“基础教育阶段STEM教师”列入市级教师培训项目,每年培训500名专任教师。
建立“把科学实验室搬进中小学课堂”“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与科学家一起研究”工作机制。每年推动100余名院士专家进校园和百名高中学生、千名初中学生、万名小学生进高校、进团队、进项目、进基地开展个性化学习。开发科普研学精品线路40条,命名科普基地359家,校外科学教育场所总面积达46万平方米,市级科学教育实践场所实现县域全覆盖。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英才计划”,选聘283位教授担任学员导师,认定重庆大学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为培养基地。
探索STEM教育过程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开发“STEM素养数字画像”,将STEM学习过程中学生展现的合作学习态度、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设计和迭代的工程思维、实践能力、跨学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科学探究精神、家国情怀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探索设立STEM试题,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三、完善均衡贯通体系,形成创新育人生态
促进城乡STEM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重庆完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科学教育区县行和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在优质课程共建、教师队伍共育和科创资源共享等方面下功夫,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健全STEM学段衔接贯通培养机制。强化青少年创新学院建设,拓展实施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打破学段限制,构建“小学以激趣、初中以启志、高中以增能”的阶梯式STEM育人体系。探索STEM与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统筹推进路径。持续提升科学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质量,用科学教育为STEM教育强基,用人工智能为STEM教育赋能。建设成渝地区STEM教育协作体。推动成渝地区教育系统共建科创基地,共办科创赛事,共孵科创项目,形成跨区域科教协同发展新生态。创新“三链融合”运行机制。资源链上构建“市级共享基地+校级特色空间+云端虚拟实验室”三级资源网络,实现设备、课程、数据的全域流通。人才链上推行“高校导师驻校制”“企业工程师双聘制”,形成“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双师指导模式。数据链上搭建STEM教育大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学生项目过程数据,支撑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构建STEM课程开发与迭代制度。研制《STEM跨学科课程开发指南》,明确“真实问题导入—学科知识拆解—工程项目实践—社会价值反思”四步设计流程。建立“年度案例评选—优秀课例标准化—区域共享应用”三级课程更新机制,确保课程内容与社会和科技发展同步。探索乡村课程内容建设与开发路径,不断迭代乡村STEM教育课程,实现从“零散案例”到“系统课程”。在师资培养与认证制度上,将STEM教育教师培训持续纳入市级教师培训项目,出台《STEM教师能力标准》,设定“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数据评价”三大能力维度及分级认证指标。在评价牵引制度上,研制STEM空间建设标准、项目式学习质量标准、学生素养发展标准、校企合作服务标准等四大核心标准。在质量监测制度上,运用数字画像技术,调研、督导、视导等生成《重庆市STEM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涵盖课程实施率、设备使用率、师生比等关键指标。在风险预警制度上,市级设立“城乡均衡度”“校企合作稳定性”等红黄灯预警阈值,配套动态调整预案。
强化实践驱动,建立STEM教育实验室。2025年至2029年,在全市中小学设立100个STEM教育实验室,通过在STEM物理空间建设、课程开设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队伍建设、示范引领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入探索,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及学校内涵特色发展的新型教学场域。广泛开展学术研讨活动。以实验室为依托,分层次、分片区、分阶段组织实施推进会、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对教育理念、育人价值和实施策略的研讨交流。加强过程管理指导。研制《重庆市基础教育阶段STEM教育实施指导意见》,制定《重庆市中小学STEM教育实验室管理办法》,组织专家加强对申报、立项、启动、中期进展、结项验收全过程闭环管理指导。发掘培育典型经验。深入实验室调研,分享STEM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推广实验室建设优秀案例,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