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科院四十年深耕教科研沃土为重庆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四十载厚德载物流芳教研之路 新时代自强不息建设高端智库
巍巍鹅岭山下,滔滔两江之畔。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教科院”)四十年来始终与重庆教育发展同 向同行,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在教育理论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交流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为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积极服务全市教育决策,创新推进“雏鹰计划”,“青少年创新大赛 ”在全国屡创佳绩;研制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获评全国“双减”十大案例之首;组织开展全国职教学生技能大赛与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总体成绩一直保持全国前列、西部领先;入围《2022年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评价研究 PAP报告》国内政府类教育智库榜前三名……一系列亮眼成绩单为全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十载文脉绵长、春华秋实,市教科院积淀起行稳致远的长度、追求卓越的高度、人文底蕴的厚度、爱在状元府的温度。
新时代新征程,市教科院将按照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推进建设步伐,为教育强市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更高水平智力支撑,接续书写重庆教育教研科研事业新的篇章。
矢志教育报国
走稳走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走进市教科院所在地——渝中区桂花园的状元府,映入眼帘的是雕梁画栋的大门,飞檐斗拱的建筑,栩栩如生的丹楹刻桷,漫步在暗红色的木地板上,厚重的声音回荡在长廊。
时间来到1984年11月,重庆市教育局在原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部基础上成立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由此,重庆教育的列车装上教研科研新引擎。
建所初期,虽条件艰苦,但全体职工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建所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教科研精英汇聚于此,担当“教研立所、科研兴所”之责,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管理之能。市教科所还积极扩大教研科研对外开放,大力加强与国内外教育交流,先后承办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全球创新学习大会等国际国内重大会议,一批专家学者享誉巴蜀、走向全国。
时光荏苒,留下一串向高而攀的足迹。2002年4月,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更名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3年6月,升格为副局级单位。2018年,市教科院提出建设“高水平省级新型教育智库”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高素质人才培育、高水平项目牵引等六大行动,开启了高水平教育智库建设的新征程。2022年,市教科院入围《2022年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评价研究PAP报告》国内政府类教育智库榜前三名。
一路走来,市教科院始终秉承“立德立言,慎终如始 ”的院训,发扬“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优良传统,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开创新局。
从最初的102人到目前180多人,国家级人才、省部级人才、重庆名师等悉数俱备;从最初的7个部门,到现在的15 个正处级机构,有17个市级科研平台和1个教育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单一的研究机构到举办基地学校,与高校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从集中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到开展各级各类教育研究……市教科院学术研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教职工人数不断壮大,内设机构不断完善、研究职能不断拓展……市教科院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肩负起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服务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荣使命, 将创新变革和赋能提质写在广袤的巴渝大地上。
书写责任担当
赋能全市教育水平不断提质增效
四十载岁月变迁中,市教科院始终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这是一段敢为人先、稳扎稳打的奋斗历程。涌现出一大批极具示范力、影响力的“重庆 教育教学改革典型”。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从 2009 年率先在全国研制《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到2014 年申报成果《中小学课程育德实践研究》 被教育部表彰为成果二等奖,从2017年推进全市立德树人特色项目实践研究基地建设 ,到2024年1月5日走向德育一体化,市教科院参与了重庆及全国家庭教育立法修订,在全国形成了“家校共育看重庆 ”的良好局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形成心理危机管理的重庆特色。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草拟“重庆市普通 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等重要政策文件36个,形成《关于加快初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等18项决策报告,协助市教委组织实施义务教育新领雁工程项目、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等项目。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获评全国“双减 ”十大案例之首,开创全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新局面。
创新赋能,人才闪耀。在全国率先启动创新教育教研工作,搭建赛事平台,各项赛事近五年获奖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列,处于西部领先位置,累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一等奖 29 项,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探索形成创新人才培养“334”模式,在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1300余项,辐射影响近百万师生。
这是一段谋划大局 、深挖潜能的求索历程,汇聚成重庆教育改革发展的领航力量。
着眼全局,规划未来 。统筹全市区县、高等院校和市教委直属单位近130个管理单位,下好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含高校)三级课题立项一盘棋,近年来,市教科院服务全市教育战线申报立项国家级课题130余项;公开发表北大 核心期刊论文7600余篇,CSSCI收录28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2600余部、编著3400余部;荣获市级及以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1600 余项,有力支撑并引领了全市教育改革发展。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市教科院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直属单位以及各区县,建立起多维立体的教育科研全覆盖体系,实施“345”教育科研提升3年行动计划,全院荣获国家级项目10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7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近20项,在权威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600余篇,撰写资政报告420余篇,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要作用。
这亦是一段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喜人历程,结出了全国领先的教育成果,演绎出教育惠民的生动实践。
助力高等教育突破跃升,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跟踪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全面加强统筹协调,有组织推进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研究课题54项,在高水平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 篇,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颁发的研究成果奖励34项。赋能职业教育提质领跑,锚定职教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立项重点研究 课题50余个,形成资政报告30份。2021年获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 年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5人次,重庆技能大赛成绩优秀,在全国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市教科院紧紧围绕开展教育督导理论研究,促进教育督导理论创新。截至目前,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全所公开出版专著7本,全所主持、主研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30余项,近12年来提交咨政建议报告100余篇。
强有力的体系支撑,领航重庆市教育科研见行见效;课题立项研思并进,培育孵化教育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研究水平持续跃升,提升教育科研的服务贡献能力;先行探路引领示 范,赋能教育科研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市教科院集智合力、同心奋进,共同点亮了状元府薪火相传的璀璨星空,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教育强国和教育强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方案和有益参考。
续写时代辉煌
建设高水平新型教育智库
人心齐,泰山移 。2019 年,市教科院入选全国(地方)核心教育智库榜单2022年,荣登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评价中国教育智库榜单排名前三,教育决策影响力、学术成果影响力和社会大众影响力实现新的飞跃。示范引领提质有力,教研赋能共创未来,市教科院为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诸多“重庆智慧”和“重庆方案”。
回首过去,面向国家需要面向战略研究,市教科院以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面向未来,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市教科院,担负着新的时代使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教育智库,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锚定‘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探索教育规律的思想库、指导教育实践的设计师、提高教育质量的领头雁、传播教育理念的宣传队’五大定位,着力在提高政策研究的资政服务价值、项目研究的成果标志性、转化应用的成果辨识度上下功夫,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市教科院党委书记范卿泽表示。
站上时代新起点,市教科院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管智库,健全抓党建带全局、促发展、建新功工作体系,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贯穿智库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突出党建统领智库建设任务、问题、工作三张清单和调度、督查、评价三项机制,以实施“铸魂领航、赋能领路、引育领衔、强基领跑、清廉领向 ”五大工程为牵引,全面提升智库建设领导力、组织力、战斗力、执行力、支撑力。
阔步发展新征程,市教科院将紧紧抓住建设高水平新型教育智库主线,紧紧围绕教研科研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推进“十四五 ”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围绕国内一流高端教育智库建设总体思路,接续实施教育智库建设“六大行动”,力争到2030年,建成功能完善、运转高效、成果丰硕、作用凸显的国内一流的省级高端教育智库,为重庆加快建成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说>>>
市教科院共承担36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省部级课题。
参与市级政策文件起草1500余个。
完成决策咨询建议400 余篇。
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 26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社科优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110余项。
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6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社科优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11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500多篇。
出版著作130余部,读本200余本(册)。
参与编写国家和地方教材、教参、教辅等320余本(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