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编者按:《重庆日报》电子期刊——思想周刊·知行专题2024年11月25日刊发以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蔡其勇署名的笔谈文章《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全市教育大会也强调,要“聚焦提升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策源能力 ”。科学教育是科学普及的手段,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研究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己任,用科学教育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化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升级。要加强科学教学管理,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的需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的要求,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要求,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探究、科学调查研究、跨学科学习等,以实施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有关核心概念、科学观念、关键能力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深化“做中学”思想在科学概念教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地参与科学实践体验 活动,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同时,提升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推动校内外科学教育有机衔接。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需要依靠全社会联动支持 。 实施学校科学教育“走出去 ”,校外科普机构“请进来 ”的科学实践活动,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前往校外科学教育场所进行互动式、沉浸式、主题式科学实践活动,鼓励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在课后服务时段入校开展科学体验活动 。进一步健全第三方科学(教育)机构进校园机制,实现课后服务中的科学教育项目多元化、个性化、系统化、可持续化,着力引导好奇心激发与能力增长并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着力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立教之本,强教必先强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关键。面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缺口较大、专职率不高、理工科背景不足等现实状况,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各级教育部门要与其他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优师计划 ”“国优计划 ”“特岗计划 ”等政策优势,定向、定量、定点、定额补充优秀科学教师和专职小学科学教师。组织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探索相邻省、市、县协同联动开展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相互交流合作,提升专业水平,增强科学教师队伍的竞争力和创造性。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逐步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型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标准体系,聚焦知识、思维、动机、人格形成“四位一体 ”标准框架,并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依据人才发展基本规律,对后备人才进行从“兴趣 、思维形成”到“能力发展、创新成果显现”的考察。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 域 。加强项目组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等的联系,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等的科技交流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样态、多领域、包容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打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小学后备科技人才培养的一体化通道,在课程上、内容上、活动上探索一体化贯通培养路径,建立阶段性、增值性成长记录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预警,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营造科学教育良好氛围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科技类竞赛活动“白名单 ”,应结合学生兴趣和特长指导他们有选择性地参加科技活动 。在各类科技活动中,要营造开放、包容、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相统一 。加大对“科技报国”的宣 传引导力度,广泛开展“讲述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专题活动,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故事,努力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从小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深入实施“全媒体科普行动 ”,加强原创科普作品创作,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传播创新,让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支持创新、乐于创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